今晚澳门正版资料大全,2O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,2025澳门正版玄武资料大全,澳门六开彩49图库

首頁 > 醫(yī)院資訊 > 媒體報道 > 正文

腫瘤標志物全套體檢過了頭?

來源:2016-01-12南方日報 B01版 健康周刊 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13瀏覽:

新年將至,36歲的白領劉蕓(化名)最近在一家第三方檢驗機構做了個腫瘤標志物全套體檢,收到的檢測報告顯示“一切數(shù)據(jù)良好”。本應該感到開心的她,卻被最近微信朋友圈刷屏的一篇文章破壞了心情:“腫瘤標志物全套用于健康人群篩查無異于濫開藥?腫瘤標志物陰性不代表一定沒有患癌?那我的三千多元體檢費是打了水漂嗎?”

事實上,隨著癌癥發(fā)病率的高企,早發(fā)現(xiàn)早治療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。類似“一滴血查癌癥”、“基因檢測預測患癌風險”等防癌篩查手段正深入大眾市場。但對于防癌篩查該如何做才更有針對性,大多數(shù)人仍是蒙查查,存在不少認識誤區(qū)。

癌癥高發(fā) 腫瘤標志物檢測走熱

劉蕓的一位密友前不久罹患晚期肝癌,從發(fā)現(xiàn)到去世只經歷了短短半年。這一事件給劉蕓帶來非常大的沖擊,也是促使她去做腫瘤標志物全套檢查的原因之一。

《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》顯示,全國每年新發(fā)腫瘤病例有312萬,也就是說全國平均每分鐘有6個人被診斷為癌癥,每年中國因癌癥死亡的病例達270萬,占到居民死因的13%,每7-8人當中就有一人因為癌癥死亡。很多人談癌色變,聞癌喪膽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指出:若能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,90%~95%的腫瘤是可以治愈的。

如何才能早期發(fā)現(xiàn)癌癥?廣州醫(yī)科大學附屬腫瘤醫(yī)院檢驗科主任閔玲介紹,令人遺憾的是,目前即使最先進的檢查技術和手段也僅僅只能發(fā)現(xiàn)0.5cm以上的腫塊。當腫塊無癥狀而漸漸長到為自身所覺察的大小時,部分腫瘤已經處于中晚期,有的腫瘤已經發(fā)生了轉移,很多病人已經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期。

“事實上一般腫瘤細胞在癌前病變時,會產生表達腫瘤異常的蛋白質,多數(shù)腫瘤從癌前病變發(fā)展到0.5cm以上的占位性病變需要5—10年的時間。如果能夠在這段時間內運用檢測技術,早期檢測到患者血液中腫瘤所表達的異常蛋白質,就可以早期發(fā)現(xiàn)、早期診斷,并獲得早期治療的良好效果?!?/p>

這也是腫瘤標志物檢測近些年大熱的原因之一。南方日報記者獲悉,目前多家第三方檢驗機構都推出了癌癥篩查體檢,腫瘤標志物成為最熱門的推廣詞,不少腫瘤全套體檢標價三四千元,包含的腫瘤標志物檢測多達十幾項。而很多醫(yī)院提供的體檢套餐也把腫瘤標志物納入其中,區(qū)別只在于檢測項目的多少。與部分影像學檢查的有創(chuàng)、輻射等副作用相比,腫瘤標志物檢測只需要抽血,也更易被大眾所接受。

然而,腫瘤標志物檢測并非如其名字這般“霸氣”,能夠百分百“標志”腫瘤的存在。

腫瘤標志物陽性不等于患癌

腫瘤標志物(tumor markers,TM)是指在腫瘤發(fā)生和增殖過程中,由腫瘤細胞本身合成、釋放,或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產生的標志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。主要包括蛋白質、激素、酶(同工酶)、多胺、癌基因產物等。這些物質在正常成人中不存在或者是在癌癥患者中出現(xiàn)的水平顯著高于正常人。

“腫瘤標志物的名稱聽起來很恐怖,在業(yè)內,專業(yè)名稱其實是‘糖類抗原’?!遍h玲介紹,第一個腫瘤標志物出現(xiàn)在1978年。2011年,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公布了全球31個被明確用于癌癥檢測的腫瘤標志物。目前以血液為檢測對象的17個常用腫瘤標志物分別是CEA、NSE、CFRA21-1、AFP、CA15-3、CEA、CA724、PSA、CA199、CA125、HCG、SCC、CA242、CA50、PGI/2、β2-MG鐵蛋白,隨著腫瘤標志物研究的深入,不斷有新的腫瘤標志物出現(xiàn),有的會替代原有的腫瘤標志物。除了“一滴血測癌”,國內醫(yī)院還可用體液(如尿液、胸腹水等)、組織細胞等作為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對象,但血液的取材相對較為方便。

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及健康體檢產業(yè)的興起,腫瘤標志物檢測逐漸成為健康體檢中的重點項目,然而長期以來,許多人對腫瘤標志物的認識存在誤區(qū):以為腫瘤標志物陽性就認為患有腫瘤;腫瘤標志物陰性就高枕無憂了,以為自己遠離腫瘤了。“實際上每個人對于腫瘤標志物檢測都有各自的基礎水平,不能單憑超過參考范圍而進行診斷,對結果的評估及解釋也要極其小心。”閔玲主任介紹。

腫瘤標志物的“尷尬”之一在于,查出陽性不等于患有惡性腫瘤。

來自南京醫(yī)科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的一個案例顯示,一名從事獸醫(yī)工作的中年女性,一年前體檢發(fā)現(xiàn)CA199(一種對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標志物)明顯高于正常值,懷疑腫瘤。但隨后胃鏡、腸鏡、CT甚至PET-CT等所有檢查均顯示正常,病人也沒有任何不適。一年來,病人多次復查CA199,結果一直遠遠偏離正常值,病人的心理壓力很大,醫(yī)生也十分困惑。最終醫(yī)生查閱大量文獻后發(fā)現(xiàn),問題出在異嗜性抗體上。這種抗體常見于農民和獸醫(yī)體內,導致腫瘤標志物檢測出現(xiàn)假陽性。

類似這樣對腫瘤標志物干擾的因素還有很多。閔玲告訴記者,“腫瘤標志物檢測的是腫瘤分泌的蛋白,方法是抗原抗體的反應,某些良性疾病,某些生理變化,如妊娠和月經,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紅斑狼瘡、腎小球腎炎等,腫瘤標志物多呈陽性反應?!?/p>

而即使檢測出“陰性”結果,也不代表你沒有患上惡性腫瘤。

甲胎蛋白AFP是醫(yī)學界公認診斷肝癌特異性最強的標記物和主要指標。但有日本學者曾報道16636例單發(fā)性肝癌追蹤調查統(tǒng)計結果,AFP陽性病例只占62.5%。也就是說,約1/3的肝癌患者AFP檢測結果為陰性。

“目前還沒有發(fā)現(xiàn)可以達到百分百敏感性和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,”廣州醫(yī)科大學附屬腫瘤醫(yī)院內一科主任李衛(wèi)東認為,在腫瘤診斷上,腫瘤標志物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。

而將腫瘤標志物檢測用于健康人群體檢,可能帶來過度檢查的后果。這不僅是指在標志物檢測上浪費的金錢?!叭绻麢z出結果陽性,勢必要做進一步檢查,例如胃鏡、腸鏡,甚至有的去做PET-CT,都可能給健康人群帶來不必要的損傷?!倍谂R床上,面對結果異常者,如何解釋結果,如何安排進一步檢查,也成為臨床醫(yī)生遇到的新問題。

因此,也有學者認為,腫瘤標志物的名稱應該改為“腫瘤參考標志物”。

防癌體檢該如何做?

資料顯示,2008年-2010年在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(yī)院進行健康體檢的36924人,進行CA19-9測定,超出參考值者668人,陽性率為1.81%。其后在1-6個月內對596人進行了復查,發(fā)現(xiàn)548人CA19-9仍然升高,因而對他們進行了徹底的腫瘤檢查,結果只發(fā)現(xiàn)12例惡性腫瘤,僅占陽性總人數(shù)的2.2%。

然而很多做了腫瘤標志物檢測的人,并不真正清楚其中的玄奧。不少人因為數(shù)值偏高,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,甚至情緒抑郁;還有人因為不同機構的參考值不同,得出的結論也不同,產生醫(yī)療糾紛。

閔玲指出,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均認為,腫瘤標志物檢測對健康人群篩查所起的作用有限,且檢測成本高,檢測結果對臨床導向性和對體檢者心理的影響大,因此,不推薦作健康人群的廣泛篩查。

那么,存在如此多“不確定性”的腫瘤標志物,是否全無檢測價值呢?專家們認為,關鍵是要“合理利用”。

“對于普通人來說,更適合做比較成熟、特異性比較高的腫瘤標志物檢測,例如AFP和PSA?!崩钚l(wèi)東指出,例如,前列腺癌通過影像學檢查早期發(fā)現(xiàn)比較困難,有很多其他的干擾因素,比如前列腺硬化、前列腺炎、鈣化等都會造成干擾,配合PSA這個指標的持續(xù)增高,對于診斷有很好的作用。但類似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等指標,更多是用于腫瘤治療療效變化的追蹤,做早期診斷其實不太合適。

閔玲則認為,要正確解讀腫瘤標志物檢測的結果。一次陽性不代表患上了惡性腫瘤,醫(yī)生會建議在2周~3周后復查,復查2次~3次,與第一次的基礎值進行比較,非惡性腫瘤者,往往腫瘤標志物指標增加的程度不高,或者僅出現(xiàn)一過性升高等。如果連續(xù)3次結果均呈陽性,再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生物物理檢查(如CT、MRI或PET-CT等),進一步明確原因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腫瘤標志物的檢測結果,除了受到患者本身因素的干擾外,實驗室和試劑,也是一個變量因素。同一個患者,在不同的實驗室檢測,用不同的試劑,最后得出的結果可能出現(xiàn)差異。所以,市民最好選擇同一家醫(yī)院或檢測機構復查,使用同樣的設備和試劑,結果才具有可比性。

“比較要命的是,目前好多腫瘤標志物指標,沒有中國人群的參考值數(shù)據(jù),只能沿用國外的參考值。”閔玲主任介紹,目前大型腫瘤醫(yī)院用的都是進口試劑,結果比較穩(wěn)定,在參考值上,該院的做法是用本地人群進行驗證,“采集20-30人,如果95%以上都在范圍內,就沿用他們的參考值?!?/p>

“防癌體檢要根據(jù)個人情況做個體化定制,不能求全求大。建議在醫(yī)生的指引下,做有針對性的篩查。”李衛(wèi)東建議。

真正需要做篩查的是癌癥高危人群,進行腫瘤篩查的確能夠起到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診斷的作用。專家們指出,這類人群包括有惡性腫瘤家族史;有長期吸煙、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;大便便血、肝硬化;長期接觸有毒、有害物質等等。

呼吁防癌體檢指南出臺

除了腫瘤標志物檢測,基因檢測也是這些年興起的防癌篩查手段之一。推廣者宣稱,通過刮取口腔黏膜這種形式,連抽血都不用,就可以檢測多種腫瘤易感基因,預判罹患某些癌癥的風險,從而達到提前預防的目的。

但事實是否有這么理想呢?李衛(wèi)東主任并不贊同。“全基因檢測,一次要一萬多元,對于普通人,即使是腫瘤患者來說,臨床意義也并不是很確切?!?/p>

李衛(wèi)東主任認為,腫瘤基因易感性方面,目前只有個別腫瘤有明確的定論,但大部分的腫瘤發(fā)病基因還不是很確定?!澳[瘤的發(fā)病機制到現(xiàn)在還只是各種學說和假說,誘因跟直接導致腫瘤的結果不一定很匹配,中間可能還有很多環(huán)節(jié)才會得腫瘤?;驒z測防癌,結果也只具有一定的參考性,沒有更多的指導意義?!?/p>

專家們認為,普通人群做大量的腫瘤標志物檢測,肯定屬于過度檢查,浪費資源。美國相關指南推薦比較常用的腫瘤標志物是甲胎蛋白(AFP)和前列腺癌的標志物(PSA),中國的腫瘤標志物檢測用得比較普遍,跟缺少國家級的癌癥防治體檢指南有關。第三方檢驗機構就在經濟動力驅使下,迎合市民心理,推廣一些“全套餐”服務,包括基因檢測在內的各種防癌體檢也紛紛爭搶市場。為此,專家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從專家層面制定國民體檢指南,參照歐美日本等國的做法,為老百姓的癌癥防治提出更加科學的指引。

■小貼士

腫瘤標志物篩查適合于哪些人群?

1.40歲以上健康人群防癌體檢;

2.亞健康人群防癌體檢;

3.身體出現(xiàn)“癌癥信號”人群體檢;

4.高污染廠礦企業(yè)防癌體檢;

5.長期接觸致癌物質人群體檢;

6.癌癥高發(fā)區(qū)或有癌癥家庭史人群。

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 通訊員 闞文婧